如果想判断一个元素是不是在一个集合里,一般想到的是将集合中所有元素保存起来,然后通过比较确定。链表、树、散列表(又叫哈希表,Hash table)等等数据结构都是这种思路。但是随着集合中元素的增加,我们需要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大。同时检索速度也越来越慢,上述三种结构的检索时间复杂度分别为 O ( n ) , O ( log n ) , O ( n / k )。
布隆过滤器的原理是,当一个元素被加入集合时,通过K个散列函数
将这个元素映射成一个位数组
中的K个点,把它们置为1。检索时,我们只要看看这些点是不是都是1就(大约)知道集合中有没有它了:如果这些点有任何一个0,则被检元素一定不在
;如果都是1,则被检元素很可能在
。这就是布隆过滤器的基本思想。
- 相比于其它的数据结构,布隆过滤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。布隆过滤器存储空间和插入/查询时间都是常数( O ( k ) )。
- 散列函数相互之间没有关系,方便由硬件并行实现。
- 布隆过滤器不需要存储元素本身,在某些对保密要求非常严格的场合有优势。
- 布隆过滤器可以表示全集,其它任何数据结构都不能。
- 使用同一组散列函数的两个布隆过滤器的交并[来源请求]运算可以使用位操作进行。
- 随着存入的元素数量增加,误算率随之增加。但是如果元素数量太少,则使用散列表足矣。
- 一般情况下不能从布隆过滤器中删除元素。我们很容易想到把位数组变成整数数组,每插入一个元素相应的计数器加1, 这样删除元素时将计数器减掉就可以了。然而要保证安全地删除元素并非如此简单。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删除的元素的确在布隆过滤器里面。这一点单凭这个过滤器是无法保证的。另外计数器回绕也会造成问题。
在降低误算率方面,有不少工作,使得出现了很多布隆过滤器的变种。
>>> from pybloom import BloomFilter
>>> f = BloomFilter(capacity=1000, error_rate=0.001)
>>> f.add("http://www.baidu.com")
False
>>> f.add("http://www.163.com")
False
>>> f.add("http://www.google.com")
False
>>>
>>> "http://www.baidu.com" in f
True
>>>
>>> "http://www.163.com" in f
True
>>>
>>> "http://www.google.com" in f
True
>>>
>>> "http://www.sina.com" in f
False
>>>
>>>
>>> f.add("http://www.baidu.com")
True
>>>
参考: